痔疮和直肠息肉都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,由于二者的发病部位相近,并且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,都可以出现便血、肛门肿物脱出等症状,所以不少患者往往容易把这两种疾病混淆,从而导致误诊、误治的情况。
佛山肛泰肛肠医院主任医师表示,内痔和肠息肉引起的便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些区别,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:
一、便血特点
1、内痔便血
颜色:鲜红色,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、喷射状出血。
与粪便关系:血液通常不与粪便混合,多在排便后出现。
量:可能较多,但严重程度与痔疮分期相关(如Ⅲ、Ⅳ期内痔出血更明显)。
2、肠息肉便血
颜色:暗红色或鲜红色,取决于息肉位置(高位息肉可能呈暗红)。
与粪便关系:血液可能与粪便混合,尤其是直肠或乙状结肠以外的息肉。
量:通常较少,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。
二、伴随症状
1、内痔
肛门坠胀感、瘙痒或疼痛(如血栓形成或嵌顿)。
排便时可能有肿物脱出(可自行回纳或需手法复位)。
2、肠息肉
通常无症状,偶有腹痛、腹泻或便秘。
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肠梗阻(罕见)。
若为肿瘤性息肉(如腺瘤),长期可能恶变。
三、诱发因素与人群
1、内痔
常见于长期便秘、久坐、妊娠或腹压增高者。
青年至中年人群高发。
2、肠息肉
可能与遗传(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)、年龄(中老年多见)或慢性炎症(如溃疡性结肠炎)相关。
儿童也可能发生(如幼年性息肉)。
四、检查与诊断
1、内痔
肛门指检:可触及柔软包块(血栓性痔可能触痛)。
肛门镜:直接观察痔核位置和大小。
2、肠息肉
结肠镜:金标准,可发现息肉并活检明确性质。
影像学:CT或钡剂灌肠可能辅助诊断较大息肉。
五、治疗与预后
1、内痔
保守治疗:调整饮食(高纤维)、局部用药(栓剂、药膏)。
手术:结扎、硬化剂注射或痔切除术(严重病例)。
2、肠息肉
内镜下切除(如EMR、ESD),需病理检查排除恶变。
定期随访(尤其腺瘤性息肉患者)。
关键提示
警惕直肠癌:两者均需与结直肠癌鉴别,尤其40岁以上患者出现便血、排便习惯改变或体重下降时,必须行结肠镜检查。
无症状筛查:肠息肉常无症状,建议50岁以上人群常规结肠镜筛查。
佛山肛泰肛肠医院:若有便血症状,无论轻重均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,避免延误诊断。